本报讯 用2年多时间,全省压缩船舶产能1000万载重吨,相当于2012年江苏造船完工量的45%。11月28日,江苏省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透露了这一任务,该任务已写进该省政府刚制定的《加快船舶产业转型升级与海洋工程装备发展三年(2013—2015年)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深度调整,江苏抓住机遇承接发达国家的造船产能,规模跃居全国第一,完工量占到全国1/3、全球1/10。但随着航运市场持续谷底徘徊,该省结构性产能过剩日渐凸显。
“所谓结构性过剩,一方面低端产能闲置较多,处于国际产业链和价值链下游,另一方面瞄准海工装备等领域的高端产能又不足,发动机等核心部件未能实现自主研发。”江苏省政府副秘书长王志忠介绍,该省调整结构的基本思路是在2015年前全省造船产能总量不增加的前提下,产业内部做好“加减法”。
南通、泰州、扬州是江苏最主要的三个造船基地,南京及连云港的灌河流域也有一些产能布局,1000万载重吨压减量会分解到各地。“市场作用是决定性的,政府注重规划引导,肯定不会‘拉郎配”。”江苏省经信委副主任秦雁介绍,该省将结合城市规划和沿江产业布局,提高岸线、土地等资源利用门槛,倒逼落后产能退出;鼓励中小企业转型转产,同时引导重点骨干企业开展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
“海工装备是省里鼓励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船舶企业都想转,很容易重蹈覆辙。”秦雁提醒,海工装备技术、资金要求更高,该省鼓励在沿江深水区建设集研发与高端制造于一体的海工装备总包基地,但全省只要有3—5家这样的企业就足够,其他企业应做精运输船舶,特种船舶、环保船型的空间还很大。
《方案》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对列入重点项目的海工装备企业、首次使用省内海工装备和船舶配套产品的企业、骨干船企改制改组后的企业等,给予税收支持;对有市场、有订单的企业,金融机构按照“一企一策”保障生产经营所需资金。
压减产能不仅是数量调整,还伴随质量提升。《方案》提出了一些发展目标:到“十二五”末,江苏省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主要产品国内、国际市场占有率分别提高到30%、10%;1—2家船舶制造企业进入全球前10强,5家海工装备总承包企业进入全国前1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