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水运网|船货通欢迎您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法律法规 > 正文
世界海工市场:2013乘势而上
2014/2/20 0:00:00 来源:船舶经济贸易 发布人: 点击量:438
0



在钻井平台一波高过一波的订造热潮的推动下,全球海工装备市场风光依旧,加之高油价、高租金、高利用率交织出的运营市场繁荣,使海工装备再次成为市场焦点。

全球建造市场持续繁荣 自升式钻井平台成为下单重点

回眸2013年前11个月的成交情况,钻井装备订单仍是重点。据统计,前11个月全球成交海工装备及海洋工程船合计560亿美元。其中,大型海工装备112座、473亿美元,包括63座自升式钻井平台、8座半潜式钻井平台、10艘钻井船、15座居住平台、6艘FPSO、2座TLP、1艘FSRU;海洋工程船222艘、88亿美元。粗略推算,2013年全球海工成交金额有望再次突破600亿美元,与2011年和2012年持平。

自升式钻井平台成为今年最炙手可热的成交类型。截至2013年11月底,全球共成交自升式钻井平台63座,大大超过2011年创下的44座历史纪录,手持订单也上升至全球保有量的22%,达112座。未来几年,自升式钻井平台的大量交付也将给市场带来不小的压力。自升式钻井平台之所以成交暴涨,不外乎以下几点原因:一是该型平台老龄化严重;二是更新需求明显,350~400英尺平台是订造重点;三是墨西哥湾的需求十分突出;四是投机订单增多。

需要注意的是,一型平台的繁荣虽然拉升了整体成交额,但并不代表市场的全面向好,例如今年的钻井船订单明显萎缩,半潜式钻井平台需求有限,FPSO等大型浮式生产装备表现平平,FLNG没有新订单入账,FSRU新建订单也仅有1艘。这些都对未来市场发展造成影响。

非主流装备发展步调不一

在移动钻井平台赚取业界眼球的同时,近年悄然兴起的居住平台、风电安装平台、LNG生产装备等需求也在扩大,赢得订单。

居住平台是其中发展最快的一型平台,也从侧面反映出海洋油气工业的快速发展和人员队伍的迅速膨胀。自从挪威Prosafe、瑞典Floatel等公司相继斥资发展专业居住船船队后,世界海上居住平台市场在最近两年得以快速发展。2013年前11个月,全球签署居住船/平台订单15艘/座,中国船厂成为接单大户,其次是韩国、新加坡和阿联酋的船厂。

但令人遗憾的是,今年的订单中风电安装船或风电安装平台在热络一段时间后有点颓然,而这可能与世界新能源市场发展、各国需求以及产业发展遭遇的瓶颈有一定关系。FLNG在今年没有新订单,业界都在关注三星重工为壳牌建造的首艘FLNG的下水及后续进展,对于这类投资额巨大的新型装备,需要谨慎对待。

亚洲继续保持全球建造市场的领先地位

亚洲将继续保持在全球,特别是移动钻井平台建造市场的领先地位。2013年前11个月,韩国以240亿美元的成交额继续占据霸主地位,中国以147亿美元跃居第二,新加坡以94亿美元排名第三,在全球订单所占比重分别为43%、26%和17%,合计为86%,这还不包括阿联酋、印度、印尼、越南等船厂承接的零星订单。

亚洲建造企业仍然在钻井船、半潜式钻井平台、自升式钻井平台、FPSO、FSRU等产品上在全球享有垄断地位。与此同时,各家企业积极研发新产品,如韩国三大船企将水下生产设备定位为下一步发展的重要目标,新加坡积极开发并争取LNG生产装备订单,并与欧洲企业联手开展极地钻井平台的设计研发,吉宝已决定自主投资建造1艘新型钻井船。值得一提的是,越南PV船厂在11月从俄越合资能源公司接获1座2亿美元的自升式钻井平台建造订单。

中国海工装备产业破浪前行 接单量明显提高

中国海工装备制造业正在成为全球市场上的新贵,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2013年前11个月的接单比例已达26%。从具体成交情况看,前11个月的订单合计为149艘/座、147亿美元。其中,大型海工装备52座、约118亿美元,包括自升式钻井平台31座、半潜式钻井平台4座、居住平台/船12艘;海洋工程船97艘、约29亿美元。

中国船企承接自升式钻井平台成绩突出。2013年1~11月,中国船企承接自升式钻井平台31座,占全部63座成交量的49%,已超过拥有传统霸主地位的新加坡。近年来,中国对新加坡传统海工装备建造地位发起挑战,令新加坡船企感到岌岌可危,但中国船企仍需全力赶超。

一批企业脱颖而出

经过多年的努力,一批具有骄人业绩的海工建造企业脱颖而出。中远船务、大连船舶重工、中集来福士、上海外高桥等船企领舞市场,手持订单在国内船企中名列前茅。

大连船舶重工2013年承接10座钻井平台订单,其中8座来自国际主流承包商Seadrill,订单总量是去年同期的2倍。中集来福士承接了3座半潜式钻井平台和1座自升式钻井平台订单,上海外高桥则承接了JU2000E、CJ46型自升式钻井平台4座,业绩均较2012年大为增长。

地区竞争格局正在形成

从地区分布看,以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为主的海工装备制造业三大基地正在形成。

环渤海地区以大连、天津、青岛、烟台等地为主,聚集了大连船舶重工、大连中远船务、中海油天津塘沽基地、中集来福士、蓬莱巨涛等,产品集中在自升式钻井平台、半潜式钻井平台、钻井船等,而且拥有龙头企业中的三家––大连船舶重工、中远船务和中集来福士。

长三角地区以南通、上海等地为主,代表企业是上海外高桥、上海船厂、南通中远船务、启东中远船务、振华重工、熔盛重工,产品侧重于高端装备,实力十分突出。该地区的产品种类丰富,除各类移动钻井平台外,还有居住平台、圆筒形FPSO、物探船等处于建造阶段。

珠三角地区是我国南部的海工装备基地,主要以广州地区为主,包括中船澄西(广州)、中船黄埔、招商局重工、粤新、广机海工等海工船建造企业,同时辅之以各类平台、FPSO的修理或改装业务。招商局重工今年获得6座钻井平台订单,其中有4座是自升式钻井平台,业绩不俗。

后市值得期待 多角竞争不可避免

作为宏观环境因素中最重要的国际原油价格,在连续三年高位震荡后,有望在2014年延续这一走势。但同时,国际原油勘探开发投入的增幅有可能减小。

受上述宏观环境影响,预计2014年海洋工程装备的成交额将在500~600亿美元之间,成交量将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从具体装备看,钻井船、自升式钻井平台都将有一定程度的下跌,半潜式钻井平台小幅回升。随着海上油田开发从钻探向生产转移,生产装备市场有望出现增长,固定式生产平台和浮式生产平台的需求将进入上升通道。常规海洋工程船活跃程度不高,但高端工程作业船,如可从事水下安装作业的多功能作业船(MSV)、铺管船等有望走强。

此外,水下设备市场(包括水下管汇、立管、出油管等)预计将在今后4年增长50%,2015年的投入可达300亿美元。这对于水下市场的发展和扩大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今后几年,全球海工装备建造市场的竞争将主要在韩国、中国和新加坡之间展开,韩国仍将保持领先地位,新加坡与中国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或呈现胶着状态,而巴西、俄罗斯等能源国家也在大力开拓市场,日本通过海外市场的积极介入已充分显现,海工装备建造市场的多元竞争将是不可避免的。



发表心情

给力 0
惊讶 0
愤怒 0
抓狂 0
流汗 0

市场部:査先生 :18955364348     

皖ICP备11003429号   Copyright©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举报电话:18955377248   微信公共号:cjsyw888
皖公网安备34022202000045号  所属公司: 芜湖荻帆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船货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