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中国银行贵阳一支行发生了申请人因提供虚假材料办理信用卡,遭到柜员拒绝后殴打柜员的案件。据报道,该申请人无业,却要用虚假资料申请信用卡,因被拒就冒着被刑罚的后果而恼羞成怒出手伤人,由此也透露出社会上的办卡观念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从事信用卡工作十多年,笔者不仅见证了中国信用卡市场的发展全景,但是也清楚地看到了中国信用卡市场发展过程中那些灰暗面,在这个过程的演变中,很多人的办卡观被贪婪所扭曲。
这些年,听到最多的咨询就是询问如何办高端信用卡、大额度信用卡,和如何提升额度。如果要是问一句,办信用卡就是为了额度吗?得到的回复一定是:不谈额度,信用卡有什么用?有些人甚至连信用卡的基本功能都说不清楚,却绞尽脑汁钻研如何能办到大额信用卡,四处寻求提额“攻略”。其中有些卡友终被信用卡所害,而得不偿失了。
社会上也很迎合这类人群的需求,网站上大量代办大额信用卡的广告,满目多是“如何提额”的攻略、技巧,这类持卡人对于信用卡的追求,似乎唯有卡种和额度高低,不顾自身条件申请信用卡,动辄就想要办大额信用卡,恨不能非几十万额度不可,有些人看到批核几千的信用卡就抱怨银行,甚至一销了之。这也为犯罪分子提供无条件代办大额信用卡作为诱饵,使得消费者上当受骗,遭受经济损失提供了“沃土”。
信用额度是银行根据申请人的综合信用评估(包括:性别、年龄、工作、收入,以及后付费的公用事业费用的缴纳情况等),授予申请人的信用卡可以使用的金额(俗称:透支额度)。从这个就看出,额度不属于持卡人自己,只是银行给予申请人的“贷款”标准线,而贷款总是要还的。换句话说,这个信用额度不管多少,持卡人可以用来消费,但它终归还是要还的,对于持卡人只是一片“浮云”罢了。
为了办理高额度信用卡,真可谓手法层出不穷,无所不用其极,甚至还有人利用信用卡管理上的漏洞进行套现等违规操作,已经触犯了法律法规。为了办理高额度信用卡,采用转存款等极端方式,甚至找到所谓“代办”机构进行“养卡”,最终上当受骗遭受经济损失。
笔者甚至还遇到过以自己评判条件作为申请高端信用卡的卡友,一旦被银行拒绝,一边是不断发泄对银行的不满,一遍不断地向银行客服“投诉”。其实,这与借款人不能因为被借款人的拒绝就抱怨被借款人的道理是一样的,“拒绝”是被借款人的权利。从林林总总的现状来看,盲目非理性地追求高额度的信用卡已经成为社会的一种“病态”。
扭曲的办卡观还造成了一些人走上了“犯罪”的歧途。我所认识的业务人员中,有数个因为盗用持卡人的信用卡而被判刑。2005年还见证了北京最大的信用卡“黑中介”的倾覆,其中有十多人被判不同年限的徒刑。在多年从事信用卡推广过程中,看到很多伪冒申请已经形成了内外勾结的流水线式的“集团化”趋势,特别是一些针对企业“团办”的案例中,这种情况更为突出,为银行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