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水运网|船货通欢迎您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法律法规 > 正文
城砖上刻着600年的苦难
2013/4/1 0:00:00 来源:石连友 发布人: 点击量:592
0
南京下关的小桃园其实并不“圆”,形状窄窄的,长长的,东面是护城河,西面是明城墙。休息日锻炼身体,累了,就在城墙根歇息会儿,顺便看看城砖上烧着的字。



是的,南京明城墙几乎每一块砖上都有字,虽然经过了600多年风吹日晒雨淋,但那些体形各异,粗细不一的笔划,仍清晰可辨,全是某府、某县、某人的名字。看了,感觉好奇、神秘,又无聊,继而是惊心。



据《大明会典》记载,1356年,朱元璋打下时称集庆的南京城后,问策于众谋士,徽州人朱升献计: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采纳了这九字建言,逐一加以实施。所谓“高筑墙”,即是修建高大坚固的城墙,作为防御工事。于是,从1360年到1398年,南京就像一处大型建筑工地,填湖建宫,依山修城,一天也没消停过。



南京明城墙不似北京、西安等四方四正,而是弯弯曲曲,依山傍水,顺势而建,长度达35公里,为世界上最长的古城墙。当然,组成这庞然大物的基本元素是块块城砖,据专家考证,南京建城共耗费了3亿多块城砖,而且这些城砖的规格基本一致:长约40至44厘米,宽约20至22厘米,厚约11至13厘米。这么多的城砖是在哪儿烧制的呢?南京文物部门研究统计过:32府、148州县、4镇,共约300多个地方“砖上有名”,包含了今天的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省。



当年为什么要在每块城砖上烧字呢?当然是为了保证城砖的质量。朝廷要求各地在生产的城砖上注明府、州、县、总甲、甲首、小甲、制砖人、窑匠等责任人的名字,以便验收时对不合格的城砖追究相关人责任。名字都烧在砖上了,谁也赖不掉。如何验收?朝廷的验收官从每批次中抽出一块砖,双手拿起举过头顶,重重摔在,当然有的是随手丢在青石板上,用力摔,还是随手丢,这得看“孝敬”到位了没有。没碎没裂,好的,砖上有名的一干人等,继续做下一批活儿,碎了裂了,除整批城砖报废,所涉官民,重则杀头,轻则杖责,可以想象,那时遍布大江南北的造砖场所,随处可见血肉横飞,听到呼嚎哀叫。



看着城砖,我有时心惊肉跳,那上面的人名,也许因为运气不好,被验收官抽到了批次中不结实的一块砖,也许是打点不周,被人暗使手脚,如此等等,总之城砖在青石板上四分五裂,于是他们的肉体,也随之四分五裂了。前些年,南京明城垣史博物馆从民间收集了上万块城墙砖,一块上竟然有打油诗,虽部分文字已经模糊不清,但仍能看出大概的意思:“工作到如今××,日日挑柴吃×苦,一日秤来要五百,两朝足足共千斤,山高路遥难行步……”很显然,“诗”作者在发牢骚,发泄着对封建劳役制度的不满。(原创:石连友)


发表心情

给力 0
惊讶 0
愤怒 0
抓狂 0
流汗 0

市场部:査先生 :18955364348     

皖ICP备11003429号   Copyright©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举报电话:18955377248   微信公共号:cjsyw888
皖公网安备34022202000045号  所属公司: 芜湖荻帆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船货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