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11月份以来,北方各地开始迈入冬季的门槛,随之而来的关于钢铁行业相关企业“冬储”的话题又不断被提及。不过随着近几年钢铁行业产销形势发生变化,钢铁行业 “冬储”的惯例也在悄悄的发生变化。今年已经又到“冬储”季,不仅钢贸企业已经几乎没有钢材“冬储”的意识,钢铁生产企业也明显在尽量缩减钢铁生产原燃料“冬储”的规模, “冬储”资源的数量和可用时间长度普遍缩短。那么企业“冬储”到底是怎么回事?其规模数量及时间范围为什么会出现缩减?这种“缩减”对整个钢铁行业又会产生何种影响?
“冬储”及其存在的原因
所谓“冬储”对于钢铁行业而言是指在每年冬天到来之前,钢铁生产及贸易企业的集中备货,包括钢贸企业对钢材产品的集中备货和钢厂对钢铁生产原燃料的提前备货,所以其行为主体也就主要包括钢贸企业和钢厂两部分。而且有“冬储”习惯的主要是北方地区的钢铁生产和贸易企业,南方企业在冬储的时间长度和规模数量上明显弱于北方企业。另外因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区进入冬季的时间节点不一致,其每年进入“冬储”的时间点和需要储备的资源数量规模也不尽一致。从传统习惯来看“冬储”的准备时间在每年的9-11月份,而冬储资源的储备量一般为准备足够4-5个月的使用量,即第二年春季到来之前所需要的资源在当年冬天到来之前都要准备妥当。
“冬储”既然能够作为惯例存在自然有其必须的原因,总结起来有如下几点:
首先应该是季节性因素的影响。北方地区到了冬天冰天雪地,铁矿石等原料会难于开采和运输,所以钢铁企业需要提前囤积资源保证冬季生产。如铁矿石会因为无法水选而导致产量下降,或者因为气候严寒而上冻,影响到其装卸和运输,进而影响钢厂的生产;而且冬季北方很多矿点会歇业,导致钢厂原燃料购进渠道和数量骤减。这使得钢厂为了保生产不得不提前备货,尤其是在进口矿大量进入国内市场以前,北方钢厂铁矿石主要以本地区国产矿为主,焦炭则主要来自于山西的情况下。所以“冬储”向来是关系到钢铁企业在冬季能否保证正常生产的一件大事,尤其是铁矿石的储备。
其次则是物流运输“瓶颈”的影响。铁路方面,前些年由于经济发展增速较快而铁路运力跟不上经济发展而导致铁轮货运车皮一直比较紧张。而且进入冬季以后铁路运输系统供应能力与需求的矛盾会进一步加剧,尤其是临近年末时分货运车皮会格外紧张。因为客运方面铁路首先要保证“春运”客流的运输,这会挤占一部分货运能力;货运方面还要首先保证取暖及发电用煤的运输,所以钢铁原料和产品的运输只能“靠边站”。公路运输能力在冬季也会大打折扣,一方面如前文所述北方会遇到冰雪封路,而导致公路货运停滞的情况;另一方面年底时分相关部门对汽车运输超载的查处也会从重从严,公路运输量会因此出现萎缩。铁路和公路运力的双重萎缩导致不管是钢厂还是钢贸商都需要提前准备资源应对,尤其是钢厂原燃料的储备更为重要。
第三则是与市场价格周期性变化有关。这一点可能对于钢贸企业的“冬储”影响更为明显,对于钢厂的影响相对较小些。由于每年冬季在北方地区施工面积会大量减少,造成钢材尤其是建材的销量明显下跌,钢铁企业的钢材产品也面临需求不足的问题。所以钢厂会与长协代理户协商,由贸易商以较为优惠的价格承担一部分钢材库存。前些年在我国钢铁行业大发展的“黄金十年”过程中,春节后随着钢材开始进入需求旺季,其价格总会出现一波上涨行情。对于钢贸商而言提前以优惠价格储备一批钢材,在来年钢价上涨的旺季销售也是一桩划得来的生意,所以“冬储”的积极性还是比较高的。对于钢厂来说,春节之后旺季来临产量也会增加,对原燃料的需求也会同样增加,而且钢材价格上涨的时候原燃料价格一般也处于上涨阶段,钢厂因此也愿意提前进行一些资源储备。
第四则是节假日方面的影响。在冬季,春节效应的存在对整个国内经济各方面的影响都非常明显,钢铁行业也不可能例外。春节放假时间本来就比较长,而长假之前大家忙于准备过节的各种生活物资,长假之后也一时难以恢复正常的工作状态,使得春节前后半个月以上的时间几乎都处于“放假”的状态,这自然会对钢厂原燃料的供应造成影响。而且长假期间银行系统也同样放假,或者只针对少量的私人交易开放,此间银行不办理对公业务会对钢厂或者钢贸商的正常交易带来资金流动方面影响。对于钢贸企业方面这方面的影响还不算大,节假期关门放假即可;但是对于钢厂则影响颇为明显,只有提前备货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第五是资源运距以及仓储场地等方面的影响。在钢铁行业“繁盛”景象出现之前,我国钢铁企业以国企为主,矿企的情形也类似,企业数量和规模都远不如现在。这使得当时的钢铁生产和贸易企业都存在着资源和产品运输距离长,不能按需及时供应的情况,所以企业资源库存储备周期也相对比较长、数量规模比较大;另外钢铁企业的仓储场地相对较多,有条件储备大量的资源备用。
第六则是资源资金占用成本相对较低。钢铁行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丰富的资金流对于钢铁行业从生产到流通都不可或缺。但是在类似期货等新型资金利用方式出现之前,钢铁行业的资金融通渠道还是比较单一的,对于资金占用的成本问题考虑比较少。这使得钢贸商愿意在冬季来临之前用手中流动资金换取价格优惠的钢材产品用于储备;而钢铁企业则可以用价格优惠的产品换取钢贸企业的流动资金用来储备原燃料。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作为资源和资金密集型的产业,钢厂出于对原燃料供应安全性的考虑不得不大量“冬储”铁矿石等资源以保证冬季的正常生产;而钢贸企业出于获得更多销售利润的目的也愿意以资金换产品进行冬储,这使得“冬储”成为多年惯例。但是时至今日,随着钢铁行业近年的迅速发展,无论是供需形势还是资金供应等情况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使得企业的“冬储”形势也随之而发生明显的变化。表现出来就是钢厂和钢贸企业“冬储”的积极性都明显偏低,储备资源的数量和规模也都明显缩减。
影响企业缩减“冬储”规模数量的因素
首先从主观方面来看,钢铁产品和原燃料价格长期偏低的现状降低了企业“冬储”的积极性。目前无论是钢材产品还是其原燃料价格都处于弱势,市场心态对于后期的价格走势普遍悲观,若价格一直处于跌势,“冬储”则意味着会给企业带来潜亏,这导致钢铁生产和贸易企业的“冬储”积极性都明显偏低。钢贸企业方面,目前大部分企业多表示有可能会补充一下库存,但基本没有大规模的备货计划。而且最近两三年钢价总体处于下跌之中,提前储备资源之后来年开春没有明显的上涨行情出现反而导致了钢贸商的亏损,所以“冬储”对于钢贸商来说基本上几乎已经成为一个“历史”概念。至于钢厂方面今年铁矿石价格也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且预期明年仍处于跌势当中,目前采购量的增加就等于购进成本的增加,所以对于“冬储”也是采取“能少则少,能晚则晚”的原则。
从客观方面来看,流动资金的普遍紧张、资源供应渠道的日趋丰富、物流交通便利性的提升、企业储备场地萎缩等因素也导致了企业不具备大量“冬储”的条件。其中资金问题对于企业来说最为关键,目前钢铁行业流行资金普遍紧张;而且随着期货、掉期等交易模式的出现,利用资金周转获取收益的渠道也比过去丰富的多,相比较之下库存资源的资金占用成本就显得偏高。所以企业在预期未来资源价格难以上涨的情况下,权衡资源库存的资金成本与其他资金利用渠道的成本和收益情况之后就会选择尽量降低库存,尤其是在钢贸企业这一点表现更为明显。而对于钢厂来说“冬储”实际上也是一把双刃剑,没有它企业的冬季的生产安全难以保证;但是“冬储”也会大量占用资金,使企业的资金安全难以保证。在传统模式之下,钢厂每年都不得不在原燃料“冬储”上占用几十甚至上百亿的资金,这期间这些资金几乎难以周转。而在目前钢铁行业资金形势普遍紧张的情况下,钢厂原燃料 “冬储”的数量和规模也会受限于此而缩减。另外钢贸企业不在进行“冬储”对于资金同样紧张的钢厂而言也无异于“雪上加霜”,钢铁行业产供销产业链上形成了因资金不足而倒逼企业不得不降低“冬储”规模的低位库存机制。
同时目前整个钢铁行业资源供需形势及环境的变化也与企业降低库存意愿相适应。首先在钢铁产品及原燃料普遍供大于求的情况下,资源供应渠道的普遍丰富使得企业没有必要储备大量资源备用。尤其是在钢厂原料供应方面,现在进口铁矿用量的占比越来越高,钢厂使用国产矿的比重已经明显降低,而各大港口进口铁矿石现货资源供应已经足够丰富;焦炭方面随着进口焦煤数量的增加也已经不再仅限于山西等少量地区才能供应。另外近几年随着钢铁行业不景气形势的蔓延,钢铁行业内企业多种经营已经成为常态,所以库存资源的场地也随之萎缩。而随着大量新建高速铁路和公路的投入使用,交通运输这一物流“瓶颈”的不利影响也已经明显缓解。这些因素都在客观上配合或者说促进了企业的去库存行为,“冬储”规模的缩减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钢铁企业运营管理水平的普遍提升对于其降低 “冬储”的作用功不可没,是使其在降低原燃料库存的同时还能保证生产安全的双重目的得以达成的关键。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以前钢厂原燃料必须大量“冬储”也是“懒政”的结果,库存管理水平偏低导致企业的库存资源周转周期偏长,只能通过大量储备资源来解决问题。而目前不少的钢铁企业在多变的市场形势倒逼之下已经开始改变库存管理的模式和策略,尽量达到高效的库存管理。钢厂的采购与生产等相关部门联动,会根据订货情况确定合理库存,其资源采购计划、到货时间及储备数量的准确性已经可以精准到“旬”甚至“周”。在如此精准的管理模式之下钢厂可以尽最大可能降低库存,以减少资金的占用,所以就更没有必要大量“冬储”。
“冬储”规模缩减对钢铁行业的影响
第一、企业“冬储”减量增加整个行业的资源供应压力,未来产品价格难以上涨。现在钢贸商不再“冬储”直接增加了当地钢厂钢材产品在冬季的销售压力,尤其是对北方建材厂家的影响更为明显。这会使建材资源南下的力度增加,进而加大南方市场的资源供应压力,导致钢材市场价格弱势的局面长期延续。同样钢厂“冬储”的规模数量明显萎缩增加了市场原燃料资源供应方的压力,再考虑到南北半球季节不同导致进口矿冬季发货量较高的因素,导致冬季原燃料的价格也难以出现上涨的行情。因此整个钢铁行业从原燃料到产成品的价格都将不得不继续处于低位。
第二、低位库存会导致未来“大陆货”和特殊品种资源的价格走势分化。由于企业执行低库存策略,所以在库存资源品种的选择上,会尽量选择储备用量比较多的“大路货”,已备客户的及时所需,以便能够实现资源的快进快出。而对于一些用量较少的钢材产品或原燃料品种就会相应的减少其配置。这就解释了市场为什么会经常出现某规格钢材资源紧缺,或某品种矿石资源难觅的现象,而这些供应出现断档的资源自然而然会出现价格上涨的情况。所以未来的钢铁市场上,虽然钢铁产品及其原燃料价格整体会长期会处于低位,但是某些紧缺规格或者品种资源的价格可能会明显偏高,部分紧缺的钢材品种或者原燃料价格还可能出现上涨。
第三、钢厂的经营管理能力出现分化,企业兼并重组进程加快。在钢材产品价格难以提高而盈利更为艰难的情况下,缩减“冬储”规模企业是也是企业适应市场形势提升管理运营能力的体现。部分企业的运营管理水平会在市场竞争惨烈的现实情况下,因被迫减少库存、降低成本、合理利用资金等原因而逆向提升,其产品的生产成本也会相应较低而市场竞争力较强。而另外一部分企业由于不能及时适应市场形势,管理水平难以提升导致其产品成本偏高而竞争力。这将导致钢铁行业内的企业兼并重组或者干脆破产倒闭的进程加快。
第四、未来铁矿石贸易商或批量退出。在钢铁企业“低库存”策略影响之下,市场库存资源的“蓄水池”作用会日趋弱化,钢铁产品及其原燃料价格波动幅度会缩窄,并使纯粹以倒买倒卖为主营业务的贸易企业利润日益萎缩进而批量退出市场。以前可能是钢贸商退出市场的情况比较多,以后铁矿石贸易企业也会出现批量退出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