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ok人才在市场生存挑战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航运融租企业对复合型人才求贤若渴,但这类人才却很稀缺
随着国务院88、89号文件的出台,中国融租业发展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迎来了第二次历史转折期。去年8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加快融租业发展措施,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会议提出加快发展融资租赁和金融租赁,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拉动企业设备投资,带动产业升级;应对包括船舶在内的设备融资租赁简化相关登记许可或进出口手续。
中国融租业融资渗透率与国际间的差距,显示出中国融租业有很大发展空间和市场潜力。民生金融租赁总裁周巍表示,近年来美英等发达国家的融资渗透率保持在50%以上,而中国尚未达到5%。
同样,融租业在航运市场的发展也得到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近几年先后获批的上海、天津和广东自贸试验区的工作重点就包括发展融资租赁和打造各地航运中心。
以天津自贸试验区为例,去年5月《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天津港东疆片区关于加快海事金融产业发展(暂行)鼓励办法》(《办法》)公布实施,旨在更好发挥东疆保税港区租赁业先行先试作用,鼓励扶持海事金融产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海事金融发展政策环境。
《办法》的支持措施主要包括对符合条件的融资租赁货物出口实行出口退税,对融资租赁海洋工程结构物出口实行视同出口退税政策;支持鼓励各类投资者投资设立船舶租赁专业子公司、单船公司、航运保险公司的项目公司、区域总部、保险产品研发中心、运营中心等相关企业,完善船舶海工租赁金融服务环境。
截至去年4月底,天津东疆保税港区共注册融租企业1026家,累计注册资本金638.4亿元;完成71艘国际航行船舶、8座海上石油钻井平台的租赁业务,飞机、船舶、海工设备租赁资产累计总额达298.3亿美元;办理船舶海工融资租赁出口退税额3.3亿元。
融租业专业人士向《航运交易公报》记者表示,近几年陆陆续续有不少大型航运相关企业设立自己的融租企业就是例证,足以说明融租业在中国处于上升阶段,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