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当前水运市场持续低迷,既有外部需求不足的原因,也有水运生态系统失衡的内在原因。
1水运生态系统失衡
第一,水运业与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生态失衡。首先,航运企业与船厂关系失衡。表现在航运公司纷纷采用单船公司和项目公司的方式造船,市场不好时纷纷弃单和违约,尽量规避自己的风险而把风险转嫁给船厂。其次,航运企业与货主关系的失衡。集中表现在责任限额、海损豁免以及反垄断豁免等航运业基本规则上的失衡,这种失衡将更多的风险转嫁给了货主;还表现在没有与货主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市场好的时候“运价涨上天”,市场不好的时候则得不到货主的一丝怜悯;更表现在时常发生的货主欠运费、船东压货催款等相互的伤害上。还有,海运业与港口的关系失衡。这表现在港口借助自身的优势地位而进行的垄断定价、限定服务、过度服务等行为上。最后,航运业与金融业的关系失衡,金融机构不但没有改变对航运业“只会锦上添花,不能雪中送炭”的旧做法,还对航运业此轮产能严重过剩推波助澜。
第二,水运业与其他运输方式的关系失衡。这一方面体现在不同经济社会环境下航运业的比较优势发挥的程度有所不同,因此形成了不同国家、不同地区航运业发展的不均衡,在许多地区节能环保压力下对航运业的正面效应并未得到真正发挥,水运的至臻性并没有充分显现,部分本应走水运的货物不得不“弃水走陆”,增加了社会物流成本;另一方面,体现在多式联运衔接不畅、成本高昂以及服务效率不高,物流服务的碎片化十分严重,对于我国来讲,海铁联运的比重一直以来没有明显改观。
第三,航运业与政府的关系失衡。航运业作为开放性行业,哪里政府监管弱就流向哪里。为了规避监管和降低税费,全球船公司挂方便旗盛行。航运公司为了使船舶大型化能够有效运行,纷纷采取联盟的运营模式,但这样的模式面临各国政府监管规则不统一的难题,对于联盟是否垄断、事前监管还是事中事后监管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政府与企业在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领域的“猫捉老鼠”时常发生。航运业作为国家基础性产业,在越来越开放的市场环境下,航运业承担国家战略任务而引发的政策性成本很难获得相应的补偿。在航运企业亏损严重面临破产的境遇下,政府在是否应该救航运业以及如何救航运业上并没有形成普遍的、一致性的意见。
构建航运新生态,既需要从基本的理念入手,还需要建立与时俱进的规则,更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来实现。
2构建水运新生态:理念先行
构建水运新生态,需要全新的理念,也即新时期水运的核心价值观,这包括秉持水运发展的至臻性、构建水运业的和谐观和弘扬水运企业的诚信观。
水运发展的至臻性。贾大山早在2007年就在其《中国水运发展战略探索》中提出了内河水运发展战略的内涵之一:至臻性,并在2015年其与纪永波合著的《内河优势战略》中进一步完善了其内涵。所谓至臻性,就是充分发挥水运运能大、占地省、能耗低、环境友好的比较优势,就是不断提升运输服务安全性、便捷性、经济性和可预期性,不断减少建设生产对环境的影响。通过航道高等级化、区域成网,船舶大型化、标准化和码头专业化,逐步向自身最具经济竞争力的状态发展。
构建水运业的和谐观。这种和谐观,就是在海上运输过程中客观判定船方的责任而不是将责任限定在船方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这种和谐观,还应结束港口与船东之间无休止的指责,而是通过规则制定以及强化监管从而实现兼顾到双方利益的和解,同时也通过制度构建使得船东和港口通过资本的纽带共享水运业的收益;这种和谐观,更是水运业与经济社会在节能环保、安全应急领域的和解,水运业为经济社会提供绿色环保的运输服务,同时也通过新时期所构建的水运安全制度为经济社会提供更为安全的水运服务;这种和谐观还是港口与城市的和谐观,满足城市扩张、港城互动过程中的协同发展;最后,这种和谐观,还是水运业与人民大众的和谐观,既要满足内河水运水上观光旅游的大众需求,满足边远地区人民出行的需要,还应满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情景下富裕的中国人邮轮出行的高端需求。
弘扬水运企业的诚信观。交通信用体系的建设应当是政府主导和社会共建,其中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信息系统建设和第三方评价应当放在重要的位置。第三方机构开展诚信评价,对诚信表现良好的企业予以表彰和奖励,对诚信表现差的企业进行公示并纳入到黑名单中,从而引导企业诚信经营。更为重要的是,还要打通行业信用体系建设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连接,让曾经的信息孤岛互联互通,从而使得行业内的违规企业在社会上无处遁形和寸步难行。当前,弘扬水运业的“正能量”尤为重要。[i]
3 构建水运新生态:规则与时俱进
行业规则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匹配。水运业的规则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础,既不能超前也不能滞后。规则超前就会产生“潜规则”,“潜规则”的执法成本和运行成本很可能更高,进而制约行业的健康发展。规则滞后就会抑制行业的新兴力量,进而制约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互联网+水运业诞生了诸多的航运电商,对于这些新兴的商业模式,过往的规则不可能适用,延续陈旧的规则必定会对这些新兴力量构成巨大的约束,行业的转型升级也就失去了动力。在这样的认识下,对于水运行业中存在的积弊进行全面的梳理和清查,对这些问题不是通过加强执法和监管力度来解决,而是要回过头去审视相应的制度、法律法规是否恰当,相应的规则的度到底应该定在哪个地方,让行业中的大多数主体经过一定程度的努力就能够达到,而不是高高在上的门槛,谁也达不到那样的要求,进而无可奈何地被“潜规则”。
利益相关方的充分博弈。行业规则的与时俱进需要引入恰当的规则建立程序,让所有的利益相关方都能够充分表达其利益,并通过相互的协商和妥协达到利益的均衡。由此构建的行业规则,是大家经过长期讨论和磨合而产生的,利益相关方在面对这样的规则时就明确地知道自己的投入和产出,能够有收益就继续前行,如果没有收益就会退出市场。这就阻止了“潜规则”下因为忽视“看不见的成本”而盲目进入市场的那些市场主体。因此,政府在制定法律法规以及部门规章的时候,需要对方案进行充分的讨论,听证会并不仅仅是“走过场”,征求意见也不是只征求几个关键企业的意见。在此过程中,行业协会要发挥“利益聚合和表达”的功能,把行业中真实的利益汇集起来并参与博弈。行业智库要在政策制定的前期调研、政策实施以及政策的后评估中发挥“咨政”作用,权衡各方利益诉求,找到恰当的利益平衡点,并让制定的政策具备因时而变的修正能力。当前为“网约车”出台的相关监管办法引起了社会巨大反响,这正是规则逐步形成过程中的必然,应当正视这样的讨论,接纳这样的博弈,最终出台的政策才不会“华而不实”“脱离实际”。[ii]
4 构建水运新生态:创新引领
互联网与水运业的创新及融合,为构建水运新生态提供了一条现实可行的路径。
江苏物润船联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将水上物流运输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深入融合,通过线上的信息整合智能管理,结合线下的跟踪服务、资源配置,建立起集网站、手机端APP为一体的智能匹配型船货竞价模式。货主或货代可以通过网站或手机APP,一键发布货源信息,进行实时在线招标;船东或船代也可以竟价投标;双方通过信用评价及保证金制度,建立起自动的招标投标评标及船货位置跟踪与到港提醒系统等,由此建立起了水上物流大数据,为生产企业、贸易商、物流企业及第三方物流提供一站式智能物流运输及船货交易撮合平台,从而根本上摆脱了传统物流的管理调度模式。这样的新型模式,在构建水运新生态上实现了三个方面的功能:第一,以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一体化弥合市场结构碎片化;第二,以证据流和票据流解决税收畸形化;第三,以“五流”一体化构建行业诚信的新逻辑。这样的平台让诚信的企业有运不完的货,而让诚信缺失的企业没有货运,真正起到净化水运市场的作用。这样的平台也能够沉淀水运的大数据,为行业的市场预警和监管提供基础的信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