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港航企业关注自动化码头
“全球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发展的春天即将来临,抓住了自动化码头建设的主流趋势,供求双方就会不断取得共赢。”前段时间,在上海举行的全球码头智能化解决方案交流论坛上,上海振华重工向来自全球的用户和合作伙伴分享了自动化码头建设的心得。
上海振华重工以港口机械生产起家,其港机产品已远销海外99个国家和地区。据英国著名的行业权威杂志《World
cargo
News》统计,上海振华重工已连续19年保持港口机械产品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平均达到70%以上;2016年度,其港口机械产品全球市场份额更是达到了82%。截至目前,上海振华重工制造的2000多台集装箱岸桥、3000多台场桥矗立在全球200多座港口码头上。
然而,绝对的市场占有优势并没有令上海振华重工感到高枕无忧。近年来,全球航运经济处于低位徘徊状态,行业内需要更高效、更环保的港口产品,同时,上海振华重工也面临产品升级和提高附加值的压力。
为此,上海振华重工花了近20年时间在自动化码头领域进行系统化深度耕耘,自主研发出新一代全自动化码头装卸系统,如今已为厦门港、青岛港、上海洋山港四期以及意大利VADO港、阿联酋阿布扎比哈里发港等海内外港口打造了多套自动化码头系统装备。
上海振华重工董事长朱连宇在论坛上坦言,自动化码头系统具有“三高一低一短”等优势,也就是高效率、高可靠性、高先进性,以及低成本和周期短。“如今的振华重工具备了提供现代化码头一站式解决方案的能力,包括仿真规划、港机设备、系统集成和运营维护。”
这次关于自动化码头的讨论不仅吸引了马士基集团、上海国际港务集团、中远海运集团、地中海航运、东方海外、长荣海运和万海航运旗下港口运营公司等世界知名航运公司的目光,还吸引了新加坡港务局、和记黄埔港口、招商局港口等专业公共码头运营商和全球排名前列的码头设备供应商的关注,甚至一些“外行”也给予了高度重视,比如微软。
微软距离港口生产有多远?事实证明,完全可以实现“零距离”。
微软公司中国企业服务部副总裁王皓介绍说,人工智能及大数据运用等与当今港航经济的发展潮流相契合,数字化将给码头生产和码头供应链带来全新的变化。
自动化码头的春天已到来
“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了全球航运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港开始建设,旧港也在升级换代。上海振华重工总裁黄庆丰认为,建造新一代的智慧港口,实现码头智能化已成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1998年在荷兰鹿特丹自动化码头项目的基础上开始研究自动化码头装备,到如今已成功打造国内外多个自动化码头项目,自主创新研发出新一代全自动化码头装卸系统,上海振华重工相信,智能化码头的未来是光明的。
然而,自动化码头的推广使用并不是没有障碍。受制于成本压力,以及设备可靠性的担忧,自动化码头的进一步推广还面临一些现实压力。
首先是成本较高,一次性投资大令企业望而却步。
影响自动化普及的最重要因素是成本压力。从全寿命期成本看,自动化的成本很低;但在短期内,成本却很高。国内码头目前的装卸费率普遍不高,用户投资的回报周期太长,也让投资者在投资上更加谨慎。
其次,风险也大,稳定性和可靠性仍有待观察。
一旦实现自动化,无论是操作系统还是自动化设备都不允许“试错”,因为一旦发生故障,很有可能导致整个码头生产瘫痪,这对于一个日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00万箱的码头而言是不可想象的。
另外,自动化码头的推进还需要打通供应商、集成商、应用商的产业链条,构建自动化研发与应用平台,由巴掌变拳头,推动核心项目的突破与应用。
比如,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像印度那样把国内十个大型港口成立一个联盟,打造一个自动化码头创新平台,每个港口投入10%,共同寻找集成商和供应商,一旦项目和产品取得突破,这十大港口都是受益者。
或者,像日本那样推广应用自动化装备。针对机器人产业发展,日本1980年制定了“财政投资融资租赁制度”和“中小企业设备现代化贷款制度和设备借款制度”,并推出了机电一体化税制,旨在鼓励企业推广应用自动化装备。(记者
贾远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