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交三航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苏州港太仓港区四期码头工程(以下简称“四期工程”)经专家评审,正式交工验收。
该项目位于长江下游南支河段上段白茆沙水道南岸,码头项目长度1292米,建成了4个5万吨级集装箱泊位(水工结构按靠泊10万吨级集装箱船设计)及相关配套设施,设计年通过能力200万标箱,造价4.62亿元。
四期工程水工标段原计划分两期实施,三年完成。但二次进场带来的人员和设备管理费不容小觑。“如果能同步施工,我们有信心用两年时间完成任务。”在水工标段开工前,四期工程项目部经理戴志培就申请了“军令状”。通过多次沟通,分析分期实施与同步实施的利弊,最终达成项目整体同步施工的方案。为该项目早日开航,提前投产运营创造了条件。
新的施工环境带来了不少的难题,原施工方案中的灌注桩施工虽然工序简单,但是会产生大量泥浆垃圾,且质量控制难度大,不符合打造绿色环保工程的理念。四期工程项目部与设计院积极沟通论证,将岸侧灌注桩排架改为打入桩,在确保安全环保的同时,节约成本约360余万元,节约工期66天,为横梁施工争取了时间。
在与该项目紧邻的三期码头上,船舶装卸进出频繁,24小时运营不停,与工程施工船舶互相干扰,安全风险极高。
四期工程项目部在前期施工经验基础上,巧变思路,锚定了“尽快打通引桥及码头后平台,变水上施工为陆上施工,减少船机设备使用时间”工作思路,将原计划码头下横梁53000方混凝土全部采用搅拌船浇筑,在后平台形成作业面具备通车条件后,又将其中36500方改用商品混凝土,减少了搅拌船的现场使用时间,减少了水上船舶施工的干扰。
四期工程项目部在推进过程中积极推行标准化建设、信息化管控,力争在BIM、物联网+等技术创新方面取得显著突破,通过科技信息化和施工工艺等的开拓创新,打造我国新时期品质、绿色、安全、舒适的水工码头工程,不断提升四期工程的质地和外在品位。
通过BIM技术,四期工程的施工工艺和施工进度可进行立体直观展现,BIM模型细节与现场施工实况完全保持一致,不仅可以看到每一项主要施工工艺,更可以通过视频中灌注桩、水上沉桩、现浇横梁、预制构件安装、现浇面层等呈现的前后次序了解整个工程的施工顺序和进度安排。
“作为中交三航局的试点,我们在四期工程上率先应用 BIM 技术,可实现设计、施工、竣工维护全流程数字化信息可追溯和工程的全寿命周期管理,该技术提高了工程设计及施工质量,实现了项目精细化管理。”中交三航局南京分公司副总工程师张晓辉表示。
采用全自动智能喷淋养护系统是四期工程施工工艺创新的另一亮点。预制梁段的构建养护是施工工艺标准化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为此,四期工程引进全自动智能喷淋养护工艺技术,基本实现了过程全自动控制,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其喷出的水雾均匀,可以达到全天候、全湿润的养护质量标准,养护效果极为显著。
四期工程项目部还为码头植入“芯片”,以实现全周期监控。该技术通在码头构件的关键部位——现浇横梁里埋设应变片,可以自动监测码头桩基与上部结构在建设及运行全寿命期内的实时受力与变形情况,实时掌握码头结构安全运行状态,此举在全国码头建造中尚属首次,可自动实现对码头施工期、运营期的全程“体检”。
“满足业主诉求,打造品牌工程”是项目团队坚持的工作理念。围绕合同目标要求,四期工程项目部在进场初期,精心分析策划,以“专业化、标准化、信息化、精细化”为抓手,以施工标准化示范工地、省级平安工程、省级品质工程、国家级优质工程创建为目标,努力打造水运标杆项目,树立中国交建水运品牌。
2018年11月,四期工程项目部承办了全国水运工程施工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总结会,作为总结会唯一观摩项目,接受了来自全国12个省市的近50家交通部下属单位视察、参观,项目建设水平得到了与会专家的高度认可。
“我要为四期工程项目竖大拇指,一个工程好不好主要看施工单位建设的好不好,我们对三航局有信心。”江苏省港口集团董事长王永安表示。四期工程的高起点、高定位促进了项目建设的高质量发展。该项目的荣誉墙上奖状满满,江苏省省级品质工程示范项目、江苏省省级平安工地示范项目、江苏省工人先锋号、中交集团平安工地、三航局文明工地都赫然在列。
“我们站在中交三航局30年服务建设太仓港的历史台阶上,用2年时间打造出了一个水运标杆项目,不负各方信任和嘱托”,项目书记徐小军表示。如今,四期工程已然成为业内标杆,先后迎来了江苏、江西、湖北、上海、安徽等各地政府及企业代表前来参观,为全国水运工程施工标准化提供了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