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水运网|船货通欢迎您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法律法规 > 正文
热议砂石——从无序到有序的格局重构,如何技压群雄?
2025/3/5 8:16:14 来源:中国砂石协会 发布人: 点击量:219
0
 砂石作为基础设施建设不可或缺的原材料,其行业格局与国家经济发展、环保政策及产业升级紧密相关。在过去几十年中,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规模开展,砂石作为建筑行业的基础材料,需求也随之急剧增长。然而,这种快速增长的背后,却是行业发展的无序与混乱。

我国砂石行业的演变

从粗放式扩张到绿色集约化转型

资源整合与规模化发展

过去,砂石行业以中小型民营企业为主,这些企业规模较小,技术水平有限,开采方式粗放。在开采过程中,他们往往只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缺乏足够的重视。这导致了资源的严重浪费,许多优质的砂石资源被低效开采,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关于促进砂石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后,行业进入了整合期。该政策的出台,旨在引导砂石行业朝着更加规范、有序的方向发展,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在政策的推动下,资源开始向头部企业集中。以中电建为例,其通过“东西南北中”全国布局,充分发挥自身的资金、技术和政策优势,积极参与资源整合。截至2023年,中电建已获取砂石资源储量超89亿吨,设计年产能达5.05亿吨,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央企的这种大规模布局,推动了行业向集约化、规模化迈进。一方面,规模化生产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集约化发展可以更好地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

绿色低碳转型加速

“双碳”目标的提出,对我国各行各业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砂石行业也不例外。在“双碳”目标下,砂石行业的环保标准大幅提升。过去那种“开采即破坏”的发展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形势,行业必须向“生态友好型”转变。

中电建在绿色低碳转型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示范作用。通过自主研发的 GEPI(绿色环保节能智能)技术,中电建实现了机制砂制备能耗大幅度降低,粉尘废水零排放。这项技术的研发,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更重要的是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其长崃项目采用气膜仓封闭堆场与光伏发电,打造了“大绿色”矿山典范。气膜仓封闭堆场可以有效减少粉尘的排放,光伏发电则为项目提供了清洁能源,减少了对传统能源的依赖。这些技术创新标志着行业从“开采即破坏”向“生态友好型”转变。

央企入场重构市场格局

中电建、中交建等央企通过“投建营一体化”模式,快速抢占市场份额。这种模式将投资、建设和运营三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效益的最大化。中电建2023年砂石业务营收达46.3亿元,毛利率高达 46.94%,成为其核心利润增长点。

央企的介入不仅提升了行业集中度,更通过全产业链整合(如物流、码头配套)重塑了区域市场供需结构。在物流方面,央企可以凭借自身的规模优势,建立高效的物流体系,降低运输成本;在码头配套方面,央企可以建设专业的码头,提高装卸效率,保障砂石的运输安全。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得区域市场的供需结构更加合理,提高了行业的整体竞争力。

中电建的战略布局

技术与区域的双重卡位

中电建在砂石领域的崛起,既是对国家战略的响应,也是其产业链延伸的必然选择。在国家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中电建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将砂石业务作为其产业链延伸的重要方向。其布局逻辑可概括为“技术驱动 + 区域深耕”。

技术引领:绿色与智能双轮驱动

绿色制备技术

中电建研发的GEPI 技术填补了砂石制备工序的标准化空白。该技术通过多粒级优化组合与智能调控,实现了对砂石制备过程的精准控制。在多粒级优化组合方面,GEPI技术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对砂石的颗粒级配进行优化,提高产品的质量;在智能调控方面,该技术可以实时监测生产过程中的各项参数,并根据参数的变化自动调整生产工艺,降低能耗并提升产品质量。

智慧矿山系统

长崃项目引入AI 视觉检测、智能物流调度系统,实现了生产全流程数字化管控,形成“开采 - 加工 - 运输 - 修复”闭环。AI视觉检测系统可以对矿山的开采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安全隐患,保障生产安全;智能物流调度系统可以根据生产需求和运输情况,合理安排物流车辆的运输路线和时间,提高运输效率。通过这些系统的应用,长崃项目实现了生产过程的智能化、自动化,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

低碳创新

在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中,中电建将隧洞石方转化为骨料,资源利用率大幅度提升,减少固废排放。这一创新举措不仅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还降低了工程成本。通过将隧洞石方转化为骨料,中电建为砂石行业的低碳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区域布局:聚焦国家战略与都市圈

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

以长九项目(年产7000万吨)为核心,中电建覆盖安徽、湖北等地,依托长江水运辐射下游市场。长江作为我国重要的内河航道,具有运输成本低、运输量大的优势。中电建利用长江水运的优势,将砂石产品运输到下游市场,降低了运输成本,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长九项目的建设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

2022年在广东获取6宗矿权,设计产能1.8亿吨/年,满足大湾区10%以上需求,形成“海砂 - 机制砂”双线供应。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对砂石的需求巨大。中电建通过在广东获取矿权,加大在大湾区的布局,满足了大湾区的建设需求。“海砂 - 机制砂”双线供应模式,不仅可以保障砂石的稳定供应,还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合适的砂石产品,提高了产品的适应性。

成渝与西南都市圈

通过贵州清镇、云南茶花岭项目,中电建布局西南市场,填补区域缺口。西南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砂石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中电建的项目建设,为西南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产业链协同:从单一开采到全价值链整合

中电建依托水利水电主业优势,将砂石业务与“水、能、城、数”四大板块深度融合。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砂石是重要的建筑材料。中电建通过将砂石业务与水利水电主业相结合,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例如,其承建的抽水蓄能电站配套砂石系统,实现了能源项目与建材供应的协同增效。在抽水蓄能电站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砂石材料。中电建通过建设配套的砂石系统,可以为电站建设提供及时、优质的砂石材料,同时也可以将电站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废料进行综合利用,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砂石行业未来路径

绿色化、数智化与产业链协同

绿色低碳成为核心竞争力

清洁能源替代

在矿山运营中,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应用比例将不断提升。如中电建长崃项目的光伏气膜仓,年减碳量超万吨。随着可再生能源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本的不断降低,越来越多的矿山企业将采用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替代传统能源。这不仅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降低碳排放,还可以降低企业的能源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固碳技术突破

研发碳捕集与矿化封存技术,将砂石生产与碳汇结合,拓展生态价值。碳捕集与矿化封存技术是一种将二氧化碳从工业废气中分离出来,并将其转化为固态碳酸盐的技术。通过将砂石生产与碳汇结合,可以实现二氧化碳的减排和资源的综合利用。未来,随着固碳技术的不断突破,砂石行业将在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同时,拓展其生态价值。

数智化赋能全流程升级

智能生产系统

AI算法优化破碎参数,5G网络实时监控设备状态,单位能耗大幅度降低。在砂石生产过程中,破碎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AI 算法优化破碎参数,可以提高破碎效率,降低能耗。5G网络的实时监控设备状态,可以及时发现设备故障,保障生产安全。智能生产系统的应用,将实现砂石生产的智能化、自动化,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数字孪生与 BIM 应用

中电建的“BIM 仿真系统”入选国资委十大数字成果,未来将实现矿山设计 - 运营 - 修复全周期模拟。数字孪生技术是一种通过建立物理实体的数字模型,实现对物理实体的实时监测、分析和优化的技术。BIM 技术是一种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可以实现对建筑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通过数字孪生与 BIM 应用,可以实现矿山设计、运营和修复的全周期模拟,提高矿山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产业链纵向延伸与横向融合

纵向延伸

向高附加值产品(如超细骨料、装饰用砂)拓展,中电建已开发用于核电、超高层建筑的特种砂石。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对砂石产品的质量和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向高附加值产品拓展,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例如,超细骨料可以用于高性能混凝土的制备,装饰用砂可以用于建筑装饰领域。

横向融合

与水泥、混凝土企业共建产业园区,形成“砂石 - 水泥 - 建材”一体化供应,降低物流成本。通过与水泥、混凝土企业共建产业园区,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在产业园区内,砂石、水泥和建材企业可以实现原材料的就近供应,降低物流成本。同时,一体化供应模式还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供应效率,满足市场的需求。

区域平衡与国际化拓展

国内区域协调

针对西北、东北资源匮乏地区,建立跨区域调配机制,如中电建在新疆布局风电场配套砂石项目。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砂石资源分布不均衡。在西北、东北等资源匮乏地区,建立跨区域调配机制,可以保障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中电建在新疆布局风电场配套砂石项目,就是为了满足当地风电产业发展对砂石的需求,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出海战略

依托“一带一路”项目输出绿色砂石技术,如中电建在马来西亚沐若水电站的砂石系统已实现技术标准国际化。“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砂石行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通过输出绿色砂石技术,可以帮助沿线国家提高砂石生产的技术水平和环保水平,同时也可以拓展我国砂石企业的国际市场。中电建在马来西亚沐若水电站的砂石系统已实现技术标准国际化,为我国砂石行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成功的案例。

政策驱动下的标准体系完善

采矿权规范化

通过“十四五”砂石专题评估,推动矿权有序投放与资源保护,避免产能过剩。采矿权的规范化管理是保障砂石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通过“十四五”砂石专题评估,可以全面了解我国砂石资源的分布和开发利用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矿权投放计划,避免产能过剩。同时,加强对采矿权的监管,可以保障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

绿色认证体系

建立砂石产品碳足迹标签制度,引导市场优先采购低碳骨料。绿色认证体系的建立,可以促进砂石行业的绿色发展。通过建立砂石产品碳足迹标签制度,可以让消费者了解砂石产品的碳排放情况,引导市场优先采购低碳骨料。这将促使砂石企业加大绿色技术研发和应用的力度,提高产品的绿色水平。

挑战与启示

中电建经验下的行业反思

尽管中电建的成功为行业树立了标杆,但砂石行业仍面临多重挑战。

产能过剩风险

部分地区矿权过度投放导致价格竞争加剧,需强化产能预警机制。在一些地区,由于对砂石市场的需求预测不准确,矿权过度投放,导致砂石产能过剩。产能过剩不仅会导致价格竞争加剧,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因此,需要强化产能预警机制,及时掌握市场供需情况,合理调整矿权投放计划,避免产能过剩。

技术标准化滞后

亟需制定绿色制备、智慧矿山等国家标准,避免重复研发。目前,我国砂石行业的技术标准化滞后,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这导致了企业之间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重复研发现象严重。制定绿色制备、智慧矿山等国家标准,可以规范企业的生产行为,提高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促进砂石行业的健康发展。

社区矛盾治理

矿山开发需兼顾周边居民利益,中电建长崃项目通过“矿区社区和谐化”模式值得推广。矿山开发往往会对周边居民的生活和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容易引发社区矛盾。中电建长崃项目通过“矿区社区和谐化”模式,积极与周边居民沟通协商,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对周边居民的影响,如加强环境治理、提供就业机会等,实现了矿区与社区的和谐发展。这种模式值得其他矿山企业借鉴和推广。

未来,砂石行业需以中电建为镜,坚持“绿色为基、技术为翼、协同为脉”,在政策引导与市场驱动下,迈向高质量、可持续的新发展阶段。在绿色发展方面,要加大绿色技术研发和应用的力度,实现节能减排和资源的循环利用;在技术创新方面,要加强智慧矿山、绿色制备等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行业的智能化、自动化水平;在协同发展方面,要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协同,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砂石行业将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责编 | 杨浩威 · 校对 | 徐贝贝 · 审核 | 张朋

来源:中国电建 中国砂石协会 水泥网

发表心情

给力 0
惊讶 0
愤怒 0
抓狂 0
流汗 0

市场部:査先生 :18955364348     

皖ICP备11003429号   Copyright©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举报电话:18955377248   微信公共号:cjsyw888
皖公网安备34022202000045号  所属公司: 芜湖荻帆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船货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