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俄罗斯的北部边境长达5600公里,对破冰船的需求十分旺盛,其大型破冰船数量约占全球50%(中国仅有的一艘破冰船"雪龙"号就是从俄罗斯进口)。自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苏联/俄罗斯就开始建造采用核动力装置的破冰船,迄今共建成了9艘,是世界上唯一拥有核动力破冰船的国家。自1975年开始陆续投入使用的10520/10521型"北极"级以及从1989年以后建成的10580型"泰梅尔"级核动力破冰船还有6艘在役,它们预计将一直使用 到2018~2020年。
苏联时期建造的"北极"级破冰船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核动力破冰船,第一艘于1975年投入使用。"北极"级破冰船一共有5艘。其中"50周年纪念日"号核动力破冰船于1993年开始建造,2007年正式交付使用,船长159米,宽30米,有船员138名,满载排水量2.5万吨,最大航速21节,总功率为7.5万马力,船上拥有两座核反应堆,装有最新的卫星导航和数字式自动操控系统。航速为18节时最大破冰厚度2.8米。

俄罗斯正在建造22220型核动力破冰船,建成后为世界上体积最大、马力最大的破冰船。该破冰船长173.3米,宽34米,排水量33540吨,配备两个专门设计的RITM-200核反应堆,服役期为40年,船员75人,计划建造三艘。2013年11月5日首艘22220型核动力破冰船于波罗的海造船厂开工,并命名为"北极"号(Арктика)。2015年5月26日,波罗的海造船厂又开工的第二艘22220型核动力破冰船"西伯利亚"号(Сибирь),计划于2019年完工。

俄罗斯在常规动力破冰船方面的发展也十分出色。近10年与芬兰合作建造了2艘21900型和3艘21900M型大型破冰船。21900M型柴油动力破冰船由俄罗斯克雷洛夫国家研究中心设计,芬兰赫尔辛基造船厂参与建造,全长119.4米,宽27.5米,吃水8.5米,船体前部还有一座直升机起降平台。排水量为14000吨,可载重5340吨,连续破冰能力可达1.5米。主机动力为17.4兆瓦,航速17节。
22600型柴电动力破冰船建成后世界排水量最大和功率最强的非核动力破冰船,排水量22258吨,全长146.8米,垂线间长132.8米,宽29米,最小吃水8.5米,最大吃水9.5米。其动力装置总功率25兆瓦,航速17节,船员38人,另可搭载90名其他人员,自持力为60天,连续破冰厚度2米,最大破冰厚度可达5米。该型船首舰"维克托·切尔诺梅尔金"号目前已经下水。
中国最牛的造船厂:一年就建造整整一国海军

中国造船业再次成为全球焦点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中国造船。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科技的高速发展,我国在一些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开始逐步走在世界前列。近期,一系列亚洲之最,世界之最船舶的在中国的签约和建成让中国造船业再次成为全球焦点。

中国造船世界第一
由于中国造船产业在技术上逐渐走在前列,世界上大规模的造船订单都被中国拿下。
据外媒报道,今年1-8月,中国累计造船订单量和完工量双双位居世界第一,比第二名韩国和第三名日本加起来之和还多!
在中国造船崛起的背后,其中一个超级造船企业——江南造船厂,功不可没。

江南造船功不可没
江南造船厂堪称中国第一造船厂,其包揽全球一半的万吨巨轮,造船能力世界第一。

江南造船厂基地位于上海长兴岛的南岸,于2003年开建。它占地岸线长达8公里,宽1000米。它每年可生产总吨位800万吨的舰船,相当于近100艘美军航空母舰。
这里共有七座特大型干船坞,无论是30万吨重的超大型邮轮,17.5万吨的散货船,1万个标准集装箱的大型集装箱船,大型液化天然气船,还是海上石油钻井平台、超大型豪华游轮,在长兴岛,这些世界最高标准的船舶每周都可以批量生产,“像生产香肠一样生产巨轮”!

像生产香肠一样生产巨轮
江南造船厂不仅建造大量大型民用船只,同样也建造大量军舰,中国第一艘潜艇、中国第一艘护卫舰都由它建造,是我国海军舰艇重要建造基地。

有网友甚至曝光江南造船厂有十几艘军舰同时在建
最新国产万吨大驱055首舰就于2017年6月28日在上海江南造船厂建成下水,此外我国包括052D在内的众多驱逐舰等战舰很多都由江南造船厂建造。有网友甚至曝光江南造船厂有十几艘军舰同时在建,照这速度,一年可建造出一整支舰队,或者建造出一个中等国家的海军。(LYC)
中国军工的骄傲 世界仅此一台,美很羡慕

工业制造是一个国家强盛的根基,近年来,随着制造业迅猛的发展,中国工业制造业可谓是硕果累累,“世界工厂”已经成为了历史,一次次让国人所动容的“中国超级工程”享誉世界,让世界为之感叹!
祖国的崛起,取决于近期制造工业获得空前的高速发展,激活了沉睡许久的中华民族。但强大的背后也值得引人深思。中国进入21世界以来,就开始背负起“世界工厂”的称号,似乎世界各地没有什么不是中国造的,显得一片欣欣向荣。但早年间,中国制造行业,许多核心领域技术,如高端数控机床等,都需要依赖于外国,中国制造长期被形容为质量差的代名词也是因此造成。

取决于近期制造工业获得空前的高速发展
在生产制造中至关重要的为机床莫属,无论是铁路、电站、航空航天等建设、还是船舶、汽车制造等,包括军工行业,均需要大量机床来支撑,而早年间我过高端机床95%依赖于进口。

早年间我过高端机床95%依赖于进口
为了解决我国制造业核心技术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国家设立《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重大科技专项来应对迫在眉睫的自主工业发展需求。随着中国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对外依赖逐渐减少。

成功打造出世界最大规格的超重型数控卧式机床
2012年,武汉重型机床集团,成功打造出世界最大规格的超重型数控卧式机床,DL250型机床,该机床身长50多米,床重1450吨,最大回转直径达5米,且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国产化装备。同时,这台超重型机床的加工精度为0.008毫米,约为头发丝的十分之一。
能达到如此同等精度,即使国外企业也不多。该装备制造成功,对提升我国能源发电、远洋船舶、飞机发动机中的涡轮、重型飞机起落架等等诸多领域制造水平将产生巨大影响。这种巨型机床一个国家通常只有一台,有的甚至是全世界只有一台,是工业的镇国之宝。

能达到如此同等精度,即使国外企业也不多
不仅如此如今的中国工业配套设备不但能自给自足,还能大量对外出口,包括高端领域。2011年,济南二机床集团囊括了福特汽车美国堪萨斯和底特律两个工厂的全部5条大型冲压生产线订单,并于2013年再次赢得了福特汽车美国肯塔基工厂大型冲压线项目。

随着中国国力快速崛起,在诸多新兴领域已成为行业推动着
长期被发达国家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时代已经过去,随着中国国力快速崛起,在诸多新兴领域已成为行业推动着。但由于咱们基础薄弱起步晚,在一些复杂工艺制作领域仍和国外有着几十甚至上百年沉淀的工业水平有差距,即便如此,期间的差距也在慢慢缩小,终有一日,中国制造会以质量优秀而屹立在世界之巅!
这个西方国家特立独行 让中国军工加速发展

中法好基友,硕果处处有
1964年1月27日,当整个西方国家都在孤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时候,法国总统戴高乐宣布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立时,这颗“外交领域的原子弹”让世界为之惊骇。
中法两国也随之开展了一系列的军事和经济合作,打破了中国的外交僵局。就在其他国家还对红色中国抱以戒心的时候,法国人独具特色的做事风格,却大大帮助了中国。

▲ 彼时法国远离北约组织,中国也同苏联决裂
在世界列强的军工舞台上,法国军事工业一直以一种独立自主、强大、高品质的标签而屹立不倒,无论纵横蓝天的幻影战机,还是轻巧灵活的法系坦克都在世界舞台上打出了自己的品牌。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正是这些优质的法国工业产品,一定程度上为我国军事工业摆脱落后的苏联装备体系,追赶世界潮流奠定了基础。今天笔者就回顾那些中法合作过的具有代表性的装备项目。

▲ 幻影-2000战机,堪称世界航空史上的杰作
“超黄蜂”与“海豚”

▲ 中法军事交流当中,幻影-2000一度是我军重点考察对象,图片源自空军之翼
在中法合作之前,中国的直升机部队不但规模甚小,而且装备老旧,此时在中国直升机部队中,挑大梁的还是早已过时的直5/米8系列飞机。

▲ 1981年华北大演习当中的我军机降部队,他们乘坐的主力还是老旧的直-5
这些飞机不但体积大,噪音大,技术老旧,而且还没有一款可以在我军的战舰上使用。这对于彼时迅速推进现代化进程的中国军队而言,无疑是十分掣肘的存在。这个时候正是来自法国的,两款优秀的直升机平台“超黄蜂”(SA 321)和“海豚”(SA 365)帮助中国军队解决了这一燃眉之急。
在对外展示我国洲际核导弹切实威慑能力的“580任务”当中,正是来自法国的超黄蜂挑起了大梁。当时溅落于西太平洋上的“远程火箭数据舱”,就是东风-5导弹的非装药遥测弹头,“超黄蜂”抢在他国之前将宝贵的导引头抢回祖国。

▲ 西太平洋上执行任务的超黄蜂
在这一任务中表现出色的“超黄蜂”很快就成为了我国航空工业部门的引进仿制目标,这也就构成了我国后来枝繁叶茂至今的直-8/18家族。

▲ 在辽宁舰上服役的直-18反潜型直升机
相比于13吨级的“超黄蜂”,灵巧的4吨级的“海豚”(SA 365)则为中国的中小型战舰和第一代“树梢杀手”提供了一款稳定可靠的空中平台。
直八的旋翼直径足有18.90米长,而直九的旋翼直径只有11.93米,可以满足在相对狭小区域的操作与起降作业了。

▲ 3千吨级的052级战舰可以装下两架直九
和舰载直升机相配套,中法蜜月期的法国还为中国海军提供了一款对于日后发展至关重要的装备“鱼叉”直升机着舰系统。
这套系统的引入使得中国海军的军舰第一次真正具备了在远海可靠的直升机起降能力(1994年我国在引进的基础上,成功研发出拥有专利技术的第二代直升机着舰系统)。

▲ 反潜型直九,和其配套的鱼-7航空鱼雷
撑起中国近程防空的“响尾蛇”

▲ 国土防空作战中屡立战功的红旗-1/2导弹,受制于体积与设备基本只能用于要地防空
中国军队长期缺乏可靠的近程对空防御导弹,无论在海上还是在陆地上,都只能使用高炮和肩扛式防空导弹勉强自卫。自己造的导弹,由于品质控制和技术落后,要么质量不合格,要么体积太大,无法上舰或是伴随野战部队。

▲ 海红旗7服役前,体积巨大的红旗61被猜测为反潜或反舰导弹,同样的安装方式,性能更优的“响尾蛇”可以装8发
法制“响尾蛇”防空导弹的到来,使得中国研发出了自己的“红旗7”与“海红旗7”,这两型武器至今仍肩负着中国军队近程防空的重任。

▲ 几个士兵扛着跑的红旗7,就可以满足机动作战野战防空的需求了
展望未来

▲ 海红旗7研发出来之后,立即成为我国二代舰只的标准防空武器
7、80年代的中法蜜月期内,中法两国的工业合作,对于中国军事工业制造品质的提升有着巨大的帮助。
展望未来,虽然现在中法合作还存在一些条约的限制,但是在很多领域中法合作仍在稳步推进,比如:中法合作的高端直升机L-15项目,中国的航空工业,还要借助优良的法国品质来撕开欧洲高端市场的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