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韩联社9月报道,今年1-8月,中国以累计422万CGT(195艘)的订单量稳居世界第一,韩国以348万CGT(104艘)位列第二。不仅如此,法国海运公司(CMA-CGM)与中国两家造船公司签署了建造意向书,订单包括9艘2.2万TEU级的超大型集装箱船,这笔订单曾被韩国公司视为囊中之物。
月均接单量首次出现增长
但不容小觑的是,据克拉克森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9月,韩国船企接单量共计26艘、146万CGT,月接单量位居全球第一,同时韩国船企手持订单量也在连续22个月下滑后首次实现增长。接单量和手持订单量这两个指标,似乎预示着造船业回暖的趋势。
三大船企将盈利
10月10日,报道称韩国的三大造船企业——现代重工、三星重工和大宇造船三季度或将实现盈利。据韩国金融信息机构FnGuide预计,现代重工三季度的销售额为4.03万亿韩元,营业利润为945亿韩元,三星重工三季度的销售额和营业利润分别为1.81万亿韩元和318亿韩元,大宇造船三季度的营业利润预计在数千亿韩元之间,这主要得益于高附加值船舶的交付,如LNG运输船。
大规模裁员3.5万
然而,由于造船业长期疲软,今年上半年,韩国造船业大规模裁员,裁员人数达到35400人,几乎占了总人数的1/5,截止6月末,韩国造船业工人总数剩余共计130800人。相比之下,去年全年,韩国造船业及相关产业共计裁员37000人,相当于员工总数的18.3%。
由于订单枯竭导致的亏损增加,韩国主要船企开始执行强有力的自救重组计划。韩国造船厂首屈一指的现代重工、大宇造船和三星重工均在尝试通过抛售资产和裁员等方式募集资金,削减成本,从而维持继续运营。
在市场真正转暖前,韩国造船业的一系列举措将仍旧围绕削减成本和重组计划展开,是生存还是灭亡,没人能够断言。但能够明确的是,中国与韩国之间的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的阶段,甚至韩国产业研究院曾经预测,韩国造船产业的竞争力最多再有2至3年,就会被中国企业赶超。